GE第二季回眸!梁永安、童明、金曉峰、班宇等名家匯聚,點亮你的精神世界
http://bossanovawear.com  2025年7月8日  來源:華禹教育網(wǎng)

  “在自然科學的世界里,竟藏著如此詩意的靈魂!

  “為什么明知有直播,仍要奔赴現(xiàn)場?因為屏幕無法傳遞演講的真實感,記錄不下碰撞思想的火花!

  “從物理學的詩意到人性的復雜,不斷挑戰(zhàn)我們的認知邊界——原來‘通識教育’的真諦,是教會我們用更多元的視角擁抱生活!

  “我們從小被教導‘活得簡單’,卻在梁永安老師的分享里,第一次與自己的‘復雜’和解。原來理解他人與捍衛(wèi)自我可以并存,原來那些矛盾的情緒并非缺陷。”

  ……

  這些發(fā)自師生和聽眾內(nèi)心最真實的反饋和驚喜,來自一年一度的GE影響力·通識文化活動季現(xiàn)場。


  2025年4月至5月,通識教育學院邀請了8位來自文學、物理學、人類學、社會學、哲學和音樂等領域的大咖學者,帶來諸多富有深刻洞見又打開多元視野的觀點和故事。不論是講座還是沙龍,師生們在理性與感性、傳統(tǒng)與創(chuàng)新的碰撞中,重新思考“人之所以為人”,從中獲得的不僅是新知,更是對自身生命更豐富的理解,以及永遠無法復制的“通識教育真味”。

  今天,我們共同回顧8位嘉賓的精彩主題分享,他們的真知灼見,帶領師生們掙脫思維的圍墻,以更開闊的胸襟擁抱世界,感悟通識教育的深層回響。

  01、金曉峰×班宇×老丹×魏小石:于科學、文學和音樂中探尋和諧之美

  4月20日,GE影響力·通識文化活動季2025首場分享于西安音樂廳開幕。當物理的秩序、文學的洞察、音樂的呼吸交織碰撞,師生清晰地聽見:通識教育的終極回響,在于培養(yǎng)既能理性思考宇宙奧秘,又能感性共情生命震顫的完整之人。


            物理學家、復旦大學金曉峰教授

  物理學家、復旦大學金曉峰教授以“科學可否被欣賞?”叩問人心,引領在場師生仰望星空:從畢達哥拉斯的數(shù)學和諧到伽利略“自然之書”的數(shù)學字符,再到牛頓定律對開普勒行星軌跡的完美詮釋,科學之美,原來蘊藏于宇宙秩序那深邃而統(tǒng)一的和諧韻律之中。


                知名作家班宇

  作家班宇則順著彗星的軌跡,潛入人類理解的幽深地帶。格羅滕迪克提出了“心之心”的概念:每個人的視角都是單一的,唯有匯聚不同的視域,才能觸碰到事物的同一性,才能接近宇宙的本質(zhì)。那里模糊、孤獨,卻閃爍著生命回應的真實光芒。他講述自己童年時代感知秋風的“文學性時刻”,道出“寫作不為成為作家,而為不失去自我”。


                資深音樂人老丹

  資深音樂人老丹的竹笛在西安音樂廳中低吟,《逐云追夢》的即興音符與《無窮波》的首次現(xiàn)場流淌,構(gòu)建出自由律動的詩性空間,印證“創(chuàng)作即生活的延伸”。


    魏小石,中國音網(wǎng)總編,音響檔案人,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音樂人類學博士

  音響檔案人魏小石博士則帶領師生們撫摸聲音的年輪——磁帶、木紋唱片、鋼絲錄音……這些媒介封存的不僅是聲音,更是時代的肌理與情感的密碼,連接過去與當下的生命印記。>詳細

  02、童明:木心詩三首解讀 剖析其織就的跨越東西方詩意世界


          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(qū)英語系教授童明

  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校區(qū)英語系童明教授與木心先生有二十余年的友誼,是木心文學作品的第一位英語譯者,也是資深的文學批評家。5月16日,童明教授橫跨中西文學,融合美學思辨與詩歌解讀,深入細致地闡釋了木心的《大衛(wèi)》《末期童話》《芹香子》三首詩,從文本進入詩人的精神探索和寬闊視野,展示了木心先生“以中西文明為經(jīng)緯”繪制的詩意世界。


  《大衛(wèi)》這首詩的妙趣,在于“既是《詩經(jīng)》,又是《圣經(jīng)》”的奇妙互文。童明指出,詩中“大衛(wèi)”是《圣經(jīng)-詩篇》的敘述者;副標題借用了《詩篇》的格式,而“絲弦樂器”帶有中國民樂元素。這樣,既保留了大衛(wèi)對神傾訴的口吻(如《詩篇》中“我的上帝,為何遺棄我”的抱怨與依賴),又注入了東方文化中含蓄的情感表達(如“我自溫馨,自全清涼”等),兩種文明在同一首詩里共存,相映成輝。


  《末期童話》則以“果核”為核心意象,構(gòu)建了一個“比果核更小”的微型世界:“果皮乃釉彩的墻,墻外有蜜蜂”,詩人每日在梅核、李核、桃核間切換居所,在夢中“玉成”其“事業(yè)”。童明闡釋道,這一意象可比照斯威夫特《格列佛游記》的小人國,以夸張的比例營造奇幻感,同時暗合莎士比亞《哈姆雷特》中“困于果核,仍是宇宙之王”的哲思。不過,此詩中的“我”并無哈姆雷特式的焦慮;他輕聲道出“宇宙”二字,可以看出他由里向外的自在,通透著自里向外的宇宙觀。


  《芹香子》是一首商籟體的情詩,但既不是莎士比亞式的商籟格式(4+4+4=2),也不同于佩脫拉克式的商籟格式(8+6),而是以前后各七行(7+7)的對照形成獨特的韻律。童明認為,木心的十四行詩,雖然不嚴格押韻,卻注重內(nèi)在的節(jié)奏律動。詩中“我”大概是女性。對比《詩經(jīng)》中“淑女”和“子都”(美男子)之間的情話,木心的“芹香子”是個新的稱謂,取其樸實和清新。

  在童明看來,木心語言的獨特活力,在于融合古漢語、白話文與某種特有的翻譯語調(diào),其深層的理由,是他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現(xiàn)代性闡釋和改造。木心光明磊落的格局和視野,在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、東方與西方之間,編織了屬于現(xiàn)代漢語的詩意世界。>詳細

  03、梁永安:閱讀、游歷和愛情 當下青年的精神生長之路

  “一個人的成長,從來不是尋找標準答案的過程,而是找到自己生命節(jié)奏的過程!5月26日,北區(qū)客廳德魯克書房,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教授如一位溫和而犀利的引路人,在《當下青年的精神生長之路:閱讀、游歷和愛情》講座中,為現(xiàn)場師生打開了關于“精神生長”的全新維度。


             復旦大學人文學者梁永安教授

  “現(xiàn)在的世界正在快速變化,青年的成長已無法依賴舊有路徑。如何判斷社會需求的轉(zhuǎn)變?如何選擇既熱愛又具時代價值的事業(yè)?這是每一位青年繞不開的問題。”梁永安沒有提供標準答案,而是邀請大家換一種眼光——從“我該怎么走”變成“我是誰,我為何而行”。

  面對轉(zhuǎn)型社會中青年“自我承擔選擇”的普遍困境,梁永安開出的一劑藥方是“深度閱讀”。他說,閱讀不是為了考試或職場,而是“為靈魂耕耘縱深”,是主動穿越時間、理解世界運轉(zhuǎn)邏輯的精神逆旅!拔ㄓ型ㄟ^深度閱讀,從復雜現(xiàn)實中抽離進行獨立思考,才能積累真正的原創(chuàng)力,成為時代文化的創(chuàng)造者而非消費者。”


  游歷,被梁永安喻為“人的第二次出生”。旅行的真諦不在于打卡,而在于“在異鄉(xiāng)重建自我”——在陌生的咖啡館、地鐵站、深夜對話中,剝離熟悉環(huán)境的支撐,直面赤裸的自我,丈量世界,最終繪制獨特的精神地圖,這是青年精神生長的“第二課堂”。

  在梁永安看來,真正的精神成長,是擁有“感知真實世界”的能力。他寄語青年們在閱讀中沉思,在游歷中理解,在愛情中學會柔軟,于精神的荒原上,勇敢點亮屬于自己的那盞心燈,走出獨一無二的生命縱深。>詳細

  04、寶麗格:舌尖之上,食物如何映照我們的身份與文化?

  食物,這一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元素,實則是洞察世界文化與歷史變遷的精妙切片。餐桌之上,每一道精心烹制的菜肴,都能成為人類與自然、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化之間交流的宏大舞臺。

  4月25日,東京大學博士、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教師寶麗格策劃的美食沙龍“舌尖之旅:食物如何映照我們的身份與文化?”吸引了50余位師生參與。大家在品嘗與制作美食的互動體驗中,在味蕾與文化的交融對話里,一同解碼食物背后的文明基因。


    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教師寶麗格、東京大學教育社會學博士

  寶麗格說,食物除去表層的味道,平靜的表象下實則波瀾壯闊。糖,這甜蜜的誘惑,也曾是歐洲貴族身份的象征,更驅(qū)動了加勒比的血淚奴隸貿(mào)易,其背后是資本與權力的冷酷博弈;香料,用以掩蓋中世紀體味的奢侈品,竟成為撬動全球航線、引發(fā)文明碰撞的隱形杠桿;而一片東方樹葉——普洱茶,則從邊陲土產(chǎn)躍升為消費神話,映照著中國經(jīng)濟騰飛中的記憶與價值。

  食物的社會學和歷史密碼提醒人們,對食物的偏好和厭惡不應僅僅從食物本身的性質(zhì)中尋求,而應深入到人們的基本思維模式中去探尋?缥幕容^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密碼,通過觀察他者的食物文化,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文化特質(zhì),折射出自身文化的輪廓與靈魂。




  她以東亞飲食為例,解讀食物在社會文化中的鏡像呈現(xiàn):鮪魚腹脂(Toro)因冷凍技術從廢棄料逆襲為頂級珍饈,揭示了地理、技術與食材地位的共同作用;電影《小森林》中順應四時的勞作,和果子粉白漸變中凝固的“侘寂”美學,則深植著“時令即真理”的自然哲學和對無常的坦然接納;另外,川菜不依賴特定食材,而是通過 “魚香”“煳辣” 等味型賦予萬物四川魂,這種“以味塑形”的智慧,映射出四川文化的核心特質(zhì)——對外來元素的包容與轉(zhuǎn)化能力。

  沙龍最后,寶麗格引導大家從“你喜歡吃什么”進而思考“你為什么喜歡吃這個”。答案或許藏在一道家常菜中,里面蘊含著家族傳承的秘方和溫馨的回憶;或許藏在街角的一家小店,它見證了城市的變遷和鄰里之間的情誼;又或許藏在長輩手寫的食譜里,每一道步驟都寫滿了歲月的痕跡和生活的智慧。>詳細

  05、簡慧貞:關于女性角色與生命意義的覺醒對話

  你是否曾思考過,人生是否存在“必選項”?

  當“妻子”“母親”“職場人”的標簽被反復疊加,當“獨立”與“溫柔”、“事業(yè)”與“家庭”被置于天平兩端,女性似乎總在多重期待中反復校準人生的坐標。傳統(tǒng)規(guī)訓與當代思潮的碰撞,讓女性角色的定義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,卻也讓更多人陷入價值排序的迷霧。


            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簡慧貞

  5月28日,一場題為“人生必選項?漫談我們對女性社會角色的期待與困惑”的講座,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,激蕩起師生對女性社會角色與生命本質(zhì)的深度思考。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簡慧貞老師以敏銳的視角,帶領大家穿透性別期待的迷霧,直抵個體價值的核心。

  覺醒的核心,在于回歸“人”的本質(zhì)。簡慧貞以蘇格拉底“認識你自己”為鑰,指出突破在于打破“性別本質(zhì)主義”的刻板牢籠。人區(qū)別于被基因編碼的變色龍,擁有“自我設計、自我造就”的能力。在AI時代,探尋“存在意義”更為珍貴。

  “沒有深刻的自我覺醒,人生是不完整的!焙喕圬懡o出了清澈的答案:所謂“必選項”,是社會強加的虛妄標簽。女性的解放,始于掙脫“女兒”“妻子”“母親”等角色限定,回歸“人”本身去體驗、去選擇。從歷史長河到當下個體,女性的核心訴求終歸于:活著、感受、選擇。人生,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,而是一場探尋自我、擁抱可能性的壯闊旅程。當“必選項”的幻象褪去,生命本身的豐盈與力量,才得以全然顯現(xiàn)。
 關于西安歐亞學院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

特別說明: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(diào)整與變化,華禹教育網(wǎng)(bossanovawear.com)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(yè)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,僅供參考,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